转自:雄安发布
雄安容东“红领巾小记者”阳光培养计划圆满收官!50名少年讲述雄安故事
“大家好,我是红领巾小记者张明轩,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雄安站的故事……”10月27日,在雄安容和乐民小学报告厅内,一位小记者正从容不迫地进行新闻播报,台下响起阵阵掌声。当天,雄安容东“红领巾小记者”阳光培养计划结业仪式在这里举行,标志着这项历时近一年的青少年培养项目圆满收官。
雄安容东“红领巾小记者”阳光培养计划由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、教育局指导,容东管委会主办,河北日报雄安分社、纵览传媒承办,春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、双文社区协办。自2024年11月启动以来,项目通过系统化培养与实践历练,让50名少年在记录雄安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。
10月27日,在雄安容东“红领巾小记者”阳光培养计划结业仪式上,小记者正在以新闻播报的形式为现场观众带来情景展演《我眼中的雄安》。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光昱 摄
结业仪式现场,首批小记者以新闻播报的形式为现场观众带来情景展演《我眼中的雄安》。稚嫩而自信的声音,流畅而专业表达,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家长的热烈掌声。项目执行负责人、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雄安分社社长解丽达总结了第一期“红领巾小记者”培养成果。
“写作课像一把钥匙,帮我打开了观察世界的窗口。”结业仪式现场,一名参加培训的少年道出了许多小记者的心声。
“这一年,我是看着孩子一点一滴在变化的。最明显的变化是,她变得更大方、更敢说话了。”参训学生庄墨晞的妈妈庞晓敏,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发言时,目光不自觉看向担任此次结业仪式主持人的女儿。庞晓敏说,除了胆子变大了女儿看问题的眼光也不一样了,她真正开始去观察、了解生活的这座城市,有了小主人的感觉。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,是特别宝贵的收获。
这份可喜的变化,正是项目希望赋予孩子们的宝贵财富。2024年11月8日,项目开启公开招募,经过多轮严格考核,50名优秀少年脱颖而出。同年12月14日,项目启动仪式在容东举行,小记者们庄严宣誓,“以笔和话筒记录雄安发展,用眼睛发现新区之美”。启动仪式当日传播量即突破百万人次,社会关注持续升温。
10月27日,在雄安容东“红领巾小记者”阳光培养计划结业仪式上,小记者们正在表演合唱《童年》。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光昱 摄
在近一年的培养过程中,项目规划了20次专业课程与5次主题研学的培养路径,为小记者成长奠定坚实基础。与此同时,五大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小记者深度感知未来之城。
在专业课程设置上,“小作家”与“小主播”双线并进。写作课程通过解读名家名篇,教授写景、状物、叙事等核心技法;小主播课程则从基础发音到情景实践,通过春晚主持模拟、现场报道演练等训练,帮助小记者实现从“敢说话”到“会表达”的成长。
项目期间,他们参与了“科幻作家雄安行”活动,与郑军、张冉等科幻作家面对面交流。在文化传播方面,小记者化身“小宣传员”,多次在“容东发布”视频号发布作品,以青少年视角记录雄安建设成就。
“项目从去年年底启动以来,社会反响强烈。”容东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首批入选的50名小记者通过接受专业的写作主播技能培训、采访研学实践锻炼,逐步培养起新闻专业意识和能力,在雄安新区组织的多场社会活动中崭露头角,以青少年的独特视角,宣传推介雄安的建设成就、创新场景、感人故事。接下来将继续探索项目开展的新形式、拓展项目覆盖面,叫响“红领巾小记者”品牌。
据统计,自2024年12月启动以来,河北日报客户端、纵览新闻客户端、中国雄安网等媒体对项目进行全方位报道,累计发布内容近百篇,总阅读量达1000万次。这些报道不仅记录了“红领巾小记者”的成长轨迹,更通过少年视角展现了雄安新区在城市建设、文化传承、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成果。
如今,这50名少年已从最初的学员成长为雄安新区的“小小记录者”与“文化宣传员”。他们用笔尖描绘城市变迁,用镜头捕捉发展瞬间,在提升自身新闻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同时,更为雄安新区的对外传播注入了蓬勃的少年力量。
主办: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